cover_image

格影致知·第21期|基底动脉早期斑块和脑桥预警综合征

神经介入在线
2020年11月05日 00:00

图片


图片






栏目主编



陈红兵

图片
图片


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。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介入协作组委员,中国神内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,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分会委员,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介入学组委员,广东省健康管理协会介入专委会常委,广东省脑血管病防治和健康促进委员会委员,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,广东省卒中学会理事,广东省临床医学会介入神经病学分会副主委, 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脑血管病防治和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委员, 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心律学专委会常务委员。长期从事脑血管病临床-影像学研究,发表中英文临床研究论文三十多篇。擅长: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治,神经影像




图片

病例图像

图片




临床资料

男,45岁。 

入院时间:2017-4-24

主诉: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5天。

现病史:

2017-4-19 08:30,突发右侧肢体无力、口角歪斜和言语不能,外院急诊考虑“脑梗死”,NIHSS-15,予“爱通立”静脉溶栓治疗,约2小时后症状完全缓解。

2017-4-23 14:30-15:00,发作右侧肢体无力3次,性质同前,每次症状持续约3分钟后即能完全缓解,期间复查颅脑CT未见异常。

2017-4-23 20:00,再次发作右侧肢体无力1次,性质同前,持续约2分钟后完全缓解。

为进一步诊治,收入我院病房。

既往高血压5年,个人史和家族史无特殊。

入院体查:未及明确神经科阳性体征。

入院后,24小时动态心电图:未见明确异常;发泡实验:阴性;经胸和经食道心脏超声:未见明确异常。

入院后予以双抗、强化剂量他汀、抗氧化、改善微循环等治疗。



影像学评估

2017-04-25 10:52

图片

图片

颅脑T2WIDWI:脑实质未见明确异常。 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颅脑和颈部3D-TOF-MRA:双侧颅外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延长迂曲,基底动脉延长伴管腔轻度扩张,颅内-外脑动脉未见狭窄-闭塞病变。



2016-4-26 01:20,再次出现右侧肢体无力,性质同前,NIHSS-12;予以平卧、输液扩容等处理,04:00左右,症状完全缓解。


2017-04-26 02:47

图片

颅脑CT平扫:未见异常。

此时将抗栓方案调整为单抗+抗凝。


2017-04-26 14:09

图片

DWI:未见急性脑梗死。


2017-4-26 15:30,再次发生右侧肢体无力(肌力2级),直至22:00,症状稍有改善(右侧上下肢肌力3级)。

2017-04-26 22:22

图片

DWIADC:左侧脑桥尾端旁正中急性梗死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颅脑3D-TOF-MRA和颈部增强MRA:双侧颅外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延长迂曲,基底动脉延长伴管腔轻度扩张,颅内-外脑动脉未见狭窄-闭塞病变。

图片

图片

管壁MRIT2WIT1WI平扫+增强,基底动脉断面扫描):基底动脉近端管壁轻度偏心增厚(橙箭),T2呈高信号或不均匀等高信号,T1呈等信号,并见显著强化。

图片

管壁MRIT1WI增强,沿基底动脉长轴矢状面扫描):基底动脉近侧段管壁弥漫轻度增厚,并强化(橙箭)。

图片

管壁MRIT1-SAPCE增强,基底动脉断面重建):基底动脉近端背侧管壁轻度偏心增厚和强化(橙箭)。


入院后经充分诊断评估,未发现除基底动脉近端非狭窄斑块以外的其他潜在脑卒中原因。


临床诊断

1、脑桥预警综合征
2、左侧脑桥旁正中梗死
3、基底动脉近端非狭窄早期斑块
4、高血压病



住院期间,先后予以双抗和抗凝+单抗治疗,以及强化剂量他汀等其他治疗,遗憾的是,未能阻止最终的脑桥旁正中梗死。





三个月mRS1


简要评析

1、卒中预警综合征(stroke warning syndromeSWS)是一特殊脑卒中综合征,特点是反复、刻板样发作,持续时间短,症状逐渐加重,易出现相应解剖部位的梗死,也称血管预警综合征、腔隙预警综合征。SWS虽不常见,但早期梗死风险高,7天内梗死发生率高达60%左右,临床预后不良。临床分型有:内囊预警综合征、脑桥预警综合征和胼胝体预警综合征。

2、本病例符合典型脑桥预警综合征表现。前6次脑缺血发作后,症状均能在24小时内完全缓解,且第56次发作后的DWI均未见急性脑梗死灶。然而,在第7次发作后,症状持续,无明显改善,并于发作后约7小时的DWI上检测到急性脑桥旁正中梗死。
3、SWS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,有几种假设:单一穿支动脉病变、血流动力学异常、小血管炎和分子水平异常。笔者倾向于“单一穿支动脉病变”假设,多种原因可造成穿支动脉严重狭窄,包括: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引起的穿支动脉远端纤维素样或透明玻璃样变,穿支动脉起始部微动脉粥样硬化,以及主干血管斑块累及穿支动脉开口。因穿支动脉缺乏有效侧支循环代偿,其严重狭窄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时,就会引发脑缺血发作;反复刻板的发作形式,以及文献报道的症状随血压变化而波动的特点,也高度提示此脑缺血发作和血流动学异常有关。
4、SWS的确切治疗方案还不清楚,治疗目标是终止脑缺血发作和阻止脑梗死的发生,当前治疗方法有:静脉溶栓、抗凝、抗血小板、提升血压等,以上治疗可单用或联合应用。令人无奈的是,本病例虽予以静脉溶栓、双抗、抗凝、高剂量他汀等治疗,但还是难以避免最终的脑梗死。
5、已有关于应用颅内管壁MRI技术评估SWS的案例报道,发现了可能影响穿支动脉开口的主干血管非狭窄斑块。正如本病例所示,管壁MRI于脑桥旁正中梗死位置的基底动脉检测到了早期粥样硬化斑块,且显著强化,但管腔无狭窄;考虑此斑块累及穿支动脉开口是本例脑桥预警综合征的发病机制;根据此机制,因抗血小板、抗凝等药物治疗无法改善严重狭窄穿支动脉的血流供应,故经数次发作后最终结局还是脑梗死。
6、本病例表明,颅内管壁MRI技术有助于深入理解SWS的病理机制,可能为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。比如这些主干斑块影响穿支开口引发的SWS,急性期予以扩容、提升血压等改善穿支动脉灌注的措施可能有益于缓解发作,以及减轻或阻止脑梗死。但上述假设需要更多的实践去验证。
7、发生SWS时,病人会十分恐慌,医生常因采用多种治疗方法仍然不能阻止病情而感到沮丧;因此,认识和理解SWS是非常重要的,有助于采取合理的诊疗措施,以及正确地向病人解释病情和预后。




图片
图片
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公众号,现已成立四年。作为最早创建的神经介入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,由缪中荣教授团队倾力打造,秉承合作、创新、交流的宗旨,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国内外神经介入领域最新资讯、指南,聚焦难点深度评论,引领学术前沿。2020年致力搭建神经介入领域国内外最新医学资讯、研究进展、病例讨论、趣味科普等各项学术交流互动共享平台,整合医疗资源,发挥联盟优势,风雨共济,守候健康,我们在这里等你!




图片
神经介入在线投稿:sjjrzx@hh-medic.com
图片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神经介入在线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