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文章来源于淮左名都 ,作者陈红兵
植根于医疗技术本质和临床案例,介绍血管内介入诊疗和当代先进影像技术于脑血管狭窄-闭塞疾病的临床实践模式,探索脑血管疾病精准临床医疗的现实可行之路。
栏目主编
陈红兵
病例图像
出生史、既往史、个人史、家族史:无特殊。
2009-08-14
起床后觉右侧颞部疼痛,为持续非搏动性头痛,其后出现左侧肢体麻木、乏力,即到当地县医院行头颅CT检查(CT报告:未见异常),起病3小时后左侧肢体无力明显改善,但头痛加剧。住院治疗3天(具体不详),头痛症状好转,转为阵发性。
△2009-08-14头颅CT平扫:右侧壳核低密度
△2009-08-14头颅CT平扫:右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
2009-08-17
头痛再次加重,住入当地市医院,头颅MRI+MRA示:1.右侧基底节区出血性脑梗死, 2.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。
2009-08-18
遂到广州某大医院进一步诊治,行脑血管造影检查(2009-8-28)后,考虑“脑梗死,烟雾综合征”,予改善循环治疗后出院。
患儿发病变前无明确头部外伤,无感冒、腹泻,无畏寒发热。
发病前和病程中无低热、盗汗,无体重减轻。
发病后患儿一直有右侧头痛,早期为持续性,其后为阵发性。
病程中精神差,食纳可,二便正常。
为进一步诊治, 患儿2010年5月于我科住院。
入院体格检查:左侧肢体肌张力增高,左肘关节、腕关节屈曲,左膝关节屈曲、踝关节跖曲。
△2010-5-29头颅3D-TOF-MRA:右侧颈内动脉末端分叉部显影较淡;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近端局部见可疑“内膜征”(橙箭)
至此,右侧颈内动脉末端、大脑中动脉M1和大脑前动脉A1病变性质最终确定为:动脉夹层。
2010年5月于我科住院期间,经充分的检查评估,未发现除右侧前循环夹层以外的其他潜在脑卒中原因。
该患者无外伤、感染等导致夹层的危险因素,故颅内夹层为“特发性”。
此病例小结如下:
搜索「」网络结果
暂无留言
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
当前内容可能存在未经审核的第三方商业营销信息,请确认是否继续访问。
微信扫一扫可打开此内容,使用完整服务
请选择补充原因